今年,我市聚焦“滲不漏、倒不灌、聯得通、調得動”目標,加速推進主城區市政污水管網完善工程,重構城市排污脈絡,筑牢“地下生命線”。該工程總投資5636.77萬元,其中中央基建投資2330萬元,地方配套3306.77萬元,分四部分:淮海西路管網改建3869.65萬元、主城區互聯互通完善551.68萬元、文渠里路管道改建30.31萬元及防倒灌設施建設21.51萬元,其余資金用于勘察設計、設備采購等。
施工前,淮海西路(韓侯大道—北京路)段因管道破損、綠化樹木根系干擾等問題,長期存在滲漏及維護難題;淮安經開區西區因單通道接入污水處理廠,抗風險能力薄弱;文渠里路(廉政文化宣教中心—文渠里50號)段管道嚴重破損需全面更換。這些問題導致污水收集效率低下,甚至引發外溢及地下水滲入。
目前,淮海西路(韓侯大道—北京路)段沉井制作及下沉已完工,頂管作業全面展開。新管網采用DN800三級鋼承口鋼筋混凝土管和污水用球墨鑄鐵管,承載能力較舊管提升30%以上。針對可修復舊管,施工方采用不銹鋼雙漲圈和紫外光局部固化技術,最大限度減少路面開挖對交通的影響。頂管作業僅占用北半幅1條車道,保障道路雙向通行。針對地下管線復雜區域及文渠里路危房段,采用人工開挖確保施工安全。為降低對居民影響,工地設置霧炮降塵、防塵網覆蓋,并優化作業時段,力爭雨季前完成排水工程。
該工程竣工后,片區污水日收集能力將提升2.5萬噸,直接改善清安河、豐收河水質。新增防倒灌設施及互聯互通管網,可將污水穩定輸送至市區3座污水處理廠,避免雨天外溢。新管網預留水位、流量傳感器接口,未來接入GIS平臺實現“一張網”智能監管,契合《淮安市排水詳細規劃(2020—2025)》,為“智慧城市”提供數據支撐。該工程通過“智能監測+韌性改造”雙輪驅動,推動污水系統從“被動搶險”轉向“主動防控”,為城市更新提供示范。